万余件文物 从大型编钟到小巧玉器
晋国博物馆的修建原址,就是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闻名于世的曲沃 曲村 天马遗址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摸索、研究、挖掘,经过北大考古专业和山西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50多年的努力,共从 曲村 天马遗址 发掘出9组19座晋国早期晋侯及其夫人墓葬,出土了12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许多青铜器上都铸有铭文,考古学家据此整理出西周早期晋侯的排序问题,确定了晋国的始封地,填补了晋国早期编年和史实的空白。 晋侯墓地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器、玉器、原始瓷器,尤以晋侯稣钟、鸟尊、兔尊、猪尊、玉组配等精美青铜器和玉器闻名于世,其中多件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国参展的文物。山西博物院从建院之初,鸟尊就是镇院之宝。而同样为晋侯墓地出土的晋侯稣钟,则更具历史研究价值。晋侯稣钟共16件,其中14件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另外两件存于山西博物院。 晋侯稣钟 晋侯稣钟是晋侯墓地出土的另外一组重要青铜器,因为出土于晋侯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目前属于我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晋侯稣钟为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件,上刻铭文355字,首尾相连刻凿在16件编钟上。 全套编钟分为两组,每组8件,共16件,其中14件曾被盗出境,后经上海博物馆高价买回收藏,目前藏于上海博物馆内,另两件出土后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整套编钟第一组为大钟,纹饰浅而细,第二组为小型钟,纹饰深而阔,大钟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全部为甬钟。从造型上来讲,两组也有细微差异,考古专家认为两组编钟并非同时铸造,但音律却非常和谐。钟上铭文为利器刻凿而成,笔画转折处要分四五刀甚至五六刀的接连刻凿,笔道才能连起来,刀痕至今仍非常明显,这在西周时期发现的青铜器上都特别少见。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除锈处理后,刻凿这16件编钟上的文字竟然可以连续。355个字的铭文详细记载了西周晚期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奉王命征讨山东的夙夷,折首执讯,大获全胜,周王劳师,并两次嘉奖赏赐晋侯的史实。而这些是我国历代考古史籍中没有记载的。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距今近3000年前的西周器物上出现的铭文。稣钟发现之后,专家们曾配置了不同硬度的青铜利器在青铜上刻凿文字,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早在西周时期,晋国人就已经造出了像钢铁一样坚硬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这是一套改写我国冶金史的宝贵资料。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在香港古玩市场发现了这14件编钟,当即高价回收,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之前上海博物馆收回的14件相同。 目前晋国博物馆展出的一套晋侯稣编钟为完全按照原件尺寸大小复制的仿品,尽管如此,工作人员依旧用编钟敲出了一首完整的《茉莉花》,声音清澈悠远,仿佛天籁之音一般。 臣斤(pi)壶 通高68.8厘米,口纵18厘米,口横22.8厘米,腹最宽35.2厘米。1992年在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8出土。盛酒器,壶为长颈垂腹椭方形,同样形制的壶在陕西眉县西周铜器窖藏中也有发现,惟盖有别。此壶的口、盖结合处与普通的壶不同,从外形看,壶盖似乎与常见的子口内插的壶盖相同,实际上是壶口开在四周镂空波曲形华冠之中。盖为平盖,上有山形镂空捉手。双耳作象首形,其上扬的长鼻又做成曲体的龙形,耳内各套一环。盖面饰体躯交缠的吐舌龙纹,口下和圈足饰兽目交连纹,颈部饰波曲纹,腰横一道鳞纹,腹部以一个圆突的双龙首为主,辅以多条身躯相交的龙纹。整体造型别致、雄浑,纹饰华丽、流畅。盖内铸铭文4行26字,记晋侯臣斤作此壶,用于祭祀其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