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夏晴
1、
最近被玩坏的词,应该是“人设”,无非又是娱乐圈里面的那些破事。如果把“人设”这个词套用中唐诗人张籍身上,那就是“贫苦”。为什么不用“贫穷”,而用“贫苦”,因为后者更惨一些,是贫穷+命苦。
张籍的家乡是苏皖两省交界处的乌江小镇,这个地方比张籍更出名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就是在这里上演英雄末路的。
张籍张籍家境不好,年纪很小就远离他乡求学,“念君少年别亲戚,千里万里独为客”,在异乡他遇到了诗人王建,并和他同窗十年,建立了深厚的同学友谊。
王建《送张籍归江东》有写道:“昔岁同讲道,青襟在师旁,出处两相因,如彼衣与裳。”
张籍《逢王建有赠》有写道:“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每追随。使君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经今三十馀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可见他们能成为好朋友,更大原因是同是好学之人,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志同道道合之上。
2、
十年求学结束之后,张籍与王建就分别了,开始他的浪迹天涯之路。
我们形容一个人走了很远,去过很多地方,可以“走南闯北”来形容,歌曲《假行僧》不也有“我要从北走到南,还要从东走到西”。张籍的轨迹还真符合从北走到南。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安徽、浙江、江西赣州、广东、广西柳州等地都曾留下张籍的足迹,而且走完这些地方,张籍才25岁。
试想25岁对我们而言是个什么样子,有些人估计都没出过省。但对张籍来说,他已经是个老江湖了。
然而,张籍走了这么多地方,走了这么远,是为了诗与远方?NONONO,人家纯粹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已。
这段找工作的经历,对张籍来说无异是痛苦的。试想:十年寒窗苦读,满以为可以找个好工作一展抱负,然后来个衣锦还乡,完美!结果呢,跑了十多个省市连个立身之地都没有找到,怎么好意思回去面见江东父老?所以,他在诗中写道:
“行成归此去,离我适咸阳。失意未还家,马蹄尽四方”
不过这个悲剧的过程并不是什么收获都没有。张籍在找工作过程中,体验了人间冷暖,饱经人世间的风霜,长期与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打交道,练就了他非凡的观察力,他以杜甫为榜样,以细腻的笔法,详细记录了中唐时期寻常百姓的生活样子,为我们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素材。
比如这篇《征妇怨》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再比如这一首《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两首诗是不是有杜甫的味道?
3、
男人三十而立。到了立之年的张籍,命运终于眷顾了他,让他“时来运转”,未曾想到一次寻常的接待,居然会让他结识一位“恩同再造”的贵人韩愈。
事情是这样的,诗人贾岛(就是那个骑着毛驴纠结于“推敲”二字的苦吟诗人)路过江东,此时贾岛和张籍一样,也是白身,没有考中功名。张籍得知后,就尽一下地主之宜接待了贾岛。再说都是文人嘛,聚一聚,聊聊诗文,顺便鼓励一下对方不要放弃梦想之类,也是常情。
韩愈结果,两年后,贾岛考上了进士,在路过汴州(开封)的时候,就向“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推荐了张籍。韩愈当时任汴州节度推官(相当于组织部长),便找来张籍写的诗,一看,写得很好呀,从此就记住了张籍这个人。不久,张籍再一次北上汴州找工作,韩愈得知后马上派人把他截住,并请到家中做客,一番交谈之后,更是激赏不已。
他对张籍说,“年轻人你就不要走了,也不要去找什么工作了,静下心来,好好准备考试,只有考上大唐的公务员,你才有前途。”“学校,我给你联系好了,就在我的城西馆,学费免了,食宿也免了,你只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行了。”
张籍做梦没有想到,自己穷困潦倒三十年,居然会碰上这等好事,还真以为自己在做梦!惊喜得不得了,赶紧拜师。就这样,张籍在恩师韩愈的指引下,两年后顺利考上贞元十五年(年)的进士。
韩愈与张籍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韩愈与张籍素昧平生,萍水相逢,竟如此推诚相助,在我们看来,简直是“恩同再造”了,就算结草衔环报之犹恐不及。但张籍却干了这么一件事,从侧面印证了张籍的观察力之强,也让我们更明白张籍是怎样一个正直、敢言的人。
他一连写了两封信给韩愈,信中直率地说韩愈有三个缺点:一是喜欢看杂书,特别是荒诞小说;二是好口舌之争,逞一时之胜;三是喜欢*博游戏,浪费光阴。张籍还说,像韩愈你这样的人,有义务也有能力担任起发扬“圣人之道”的责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正已而后正人。
擦,言语直率,批评尖锐,这明显不给恩师面子呀!张籍你这样对待“恩同再造”的恩人,好吗?敢情你只盯着恩师的缺点看吗?
不过作为长者的韩愈,倒也厚道,非当没有生气,还回信表示接受学生的批评。后来,果然韩愈写了一系列振兴儒家学说的著作。
4、
考上进士后,张籍的命运似乎改变了,然而他还是“命苦”。
张籍满怀心喜地在家等待分配工作,心想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当上大唐的公务员,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但是分配工作的通知未到,母亲却突然去世了,张籍悲伤不已,按规定在家守孝三年。期满后,朝廷还是没有动静,似乎把他给忘了,又等了三年,终于盼来分配工作的通知:调补到太常寺当太祝。
太常寺是掌宗庙、礼仪、祭祀的机构,太祝的工作职责就是看护神主牌位,祭祀的时候就跪在祭台上面念祝文,实际就是一个九品小官。张籍就在这样的小官上面,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足以磨掉一个人的锐志,十年足以把一个积极进取的有为青年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油腻大叔。
张籍满以为可以一展抱负,结果却是在无聊的祭台上面跪读了十年祝文,满以为他这支埋没井底的古钗被捞上来,可以大可一用了,结果又由于“欲为首饰不称时”而被雪藏在盒子里面。
失望是必然的,痛苦也是必然的。
张籍家里本来就穷,又长期在这样的卑官低薪的岗位上,使得他一家人生活更是极度贫困。他写的诗里面有“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家贫常畏客”、“野客开山借,邻僧与米炊”等句子,可见他是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病了连药也买不起,还担心家里来客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长期在昏暗烛光下工作,张籍的眼睛害病了,因没钱医治都快成瞎子了。此时,厚道的长者韩愈再次出手帮他,代他写信向时任浙东观察使李逊求助。信中在写出张籍悲惨遭遇的同时,又巧妙地“将”了李逊的*:这么一个正直有才华的公务员,都穷困到这种地步了,你若熟视无睹,见死不救,如果哪天他眼瞎了,或者穷死了,都是拜你所赐。
5、
直到张籍50岁左右,才改任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第二年,又经过韩愈的推荐,转任国子博士(相当于大学教授);第三年又升到水部员外郎(六品官)。
十年雪藏,终于守得云开月见,一下子就三连升,朋友们都为他感到高兴,白居易还写诗贺道:“今日闻群除水部,喜于身得省郎时”。张籍的生活也逐渐改善起来,眼疾也慢慢好起来,住房从由平民区迁到了靖安坊,与恩师韩愈家为邻。
又过了四年,是个冬天,韩愈去世了。弥留之际,张籍一直守候在恩师身边,韩愈还委托张籍替自己代写遗嘱交待后事,足见韩愈对张籍的信赖之深。这位良师益友的去世,对晚年的张籍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四年之后,这位穷苦一生诗人也去世了,年约六十岁。
张籍前半生奔走流浪,后半生幸而遇到恩师韩愈提点,虽然命运给张籍开了一个玩笑,但拥有这样一段君子之交,贫苦生活又算得了什么。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