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钨矿开采无序,土壤水源污染严重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西南端,赣州市西南部,章江上游,庾岭北麓,总面积1367.63平方千米。三面环山,地势西高东低,以低山丘陵为主。全县山地面积311.175平方千米,丘陵面积804.65平方千米,平原和岗地面积251.175平方千米。海拔在千米以上山峰26座,最高点在内良乡的天西岳,海拔1386.6米,最低点在新城镇的白田埠,海拔124米。章江河自西向东贯境,建有跃进、油罗口、滩头、峡口等水库、电站。
森林资源丰硕,森林覆盖率76.2%。有钨、锡、铅、铜、钼、铋、稀土等矿藏,其中钨资源居世界之首,有西华山、荡坪、漂塘、下垄等大钨矿。
开采无序,土壤水源污染严重
钨矿给大余县人民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因一些钨矿企业开采无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在土壤污染重点区域调查发现,这些污染“重灾区”的形成多与工业污染和矿区乱采滥挖、尾水尾砂乱排乱放有密切关系,有的已对周围群众生命健康造成伤害。
按照规定,采矿要建有尾砂坝。正规企业的尾砂坝,要定期覆土、加沉淀剂,加水、种树。调查发现,一些民营企业在建造尾砂坝时偷工减料,有的根本不建尾砂坝。在江西省较大的钨矿产地大余县漂塘钨矿采访发现,当地一些民营企业乱采滥挖,洗砂废水、生活污水和尾砂就直接排入附近河流中。
据江西钨业集团公司介绍,目前该地堆积在河谷中的废渣、尾砂达8万立方米以上,近几年下游河床已经抬高近2米,一遇暴雨,河水漫堤,沿河居民苦不堪言。有大余群众向反应,采矿导致产生大量的沙子,原有的两个挡沙坝已满,导致水质严重污染殃及几百户农家良田不能耕种。 同时,林地被矿主占用,采矿倒出的废石,填埋了林地,老百姓们没有得到过任何补偿。
钨矿资源或将枯竭
大余县是我国最早发现黑钨矿、最早组织勘探、最早规模开采、地质研究成果最丰富的县,一直被誉为中国钨业的开山鼻祖和中国钨业发祥地,大余素有“世界钨都”之称。在为全市全省全国做出贡献的同时,面临资源逐步枯竭的严峻形势,多年来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首先,历经100余年的开采,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产量逐年减少本不足为奇,再加上多年来个别企业的无序开采、采掘失衡、采富弃贫等,县属钨粗矿产量急剧下降,每年以8%速率递减。
其次,地质勘查工作还处于开发初期。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和现有的钨保有储量,大余仅能维持二十年不到的开采时间。而该县经济的连年稳定增长,钨矿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近年钨矿引进量更呈明显增长态势。因此,要加大和强化地质勘查工作,加强现有钨矿山周边、深度“二轮找矿”,缓解老矿山资源危机,延长矿山寿命;要严格矿山配额管理,控制钨矿开采总量;要强化钨产品加工、运销环节监管,鼓励企业外购矿产品加工销售;要加大地质勘探投入,提高矿产资源调查勘查程度。
最后,企业规模小、经营定位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矿点零散,加工分散,结构单一,模式雷同、管理粗放是该县采掘加工企业的基本现状。大余9成以上企业停留在毛矿,经选冶后产品配批、加工水平,经营方式基本是现炒现卖、买空卖空、囤积居奇。钨产业仅停留在初级、中级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这些问题均未使该县的钨资源优势得到发挥,反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加快了钨资源的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