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效益优化种植结构良种如何促增产?
种子好比现代农业的
芯片
,培育和推广新品种,可以提升农业效益,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育成一粒良种需要多久?
从配组到审定,育种程序复杂,一般需要10年左右
立夏前后,当皖北平原的小麦进入最后的生长阶段,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的省农科院试验田里,多达数十个品种的小麦也抽出了麦穗。不同的是,这里的小麦均是处于育种试验阶段的新品种。
在这里,我们会评估它们的产量、抗性、适应性等指标,为品种定型和推广提供依据。
5月7日下午,跟随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汪建来走进试验田。看到,这里的小麦高矮不等,品种各异,颜色也有差别。根据所处选育阶段的不同,有的只种了几行,有的多达几分地。
在一些麦穗上,程度不一的赤霉病引起的注意。
病菌是在实验室培育,然后人工传染到小麦上的。
汪建来告诉,育种时
防虫不防病
,病害发生时会任由其发作,没病害则要根据实验项目,人工让其感染上以观察抗病能力。
类似试验要经过多轮,在不同区域进行,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熊成国介绍,去年我省组织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品种联合鉴定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试验共127组,参试品种1181个;承担国家层面的各类试验共24组,参试品种312个。
一颗良种的选育从配组开始,科学家从种子家族的父辈和母辈中精挑细选,不断筛选测试,定向组配。
汪建来介绍,这个过程让种子遗传上家族
优良基因
,克服前代
自身缺陷
。然后经过预试、区试,最终还要通过种子界的
高考
,即省审或国审,才算育出一个合格品种。
这一过程,一般需要10年左右。
借助现代科技,育种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5月9日上午,来到安徽荃银高科的实验室,这里分布着同工酶室、分子实验室、DNA提取室等。
利用这里的仪器可以顺利提取种子DNA,通过对比就能测试出种子的纯度,提高选育质量。
实验室负责人丁显萍介绍。
去年,全省审定通过主要作物品种54个,批准引种主要农作物品种24个。
从标准来讲,我省种子审定标准明显高于国家标准,为农业生产把好了关口。去年,全省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
熊成国介绍,目前全省省及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有13家,农作物良种生产基地200万亩左右,不仅可以满足全省农业生产需要,而且大量供应到外省和国外。
好种子为啥也会减产甚至绝收?
天气异常是主因,良种配良法才能趋利避害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
新品种一般具有高产、品质较优、抗性较强的特点,推广新品种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上发挥重要作用。
在荃银高科,工作人员向展示一种稻壳为浅褐色的超级稻品种:新两优6号。这个2005年通过我省省级审定的品种,熟期早,产量高,米质较优,经大范围推广增产效果显著。
从农民实际种植看,一般亩产会提高百斤以上。
丁显萍介绍。
自2004年以来,我省先后启动粮食生产
三大行动
,其中之一就是推广良种。如2007年起,我省实施小麦良种省级统一采购,去年采购量超过6亿斤,推动小麦主导品种使用,为夏粮连年增产奠定基础。
新品种还是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关键。省种子管理总站品种管理一室主任王安东介绍,比如棉花新品种的推广改善了纤维长度,使皮棉品质显著提高;优质玉米品种籽粒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高,显著提高了饲用价值;
双低
油菜品种则使油脂品质得到明显提高。
新品种往往具有更好的抗逆性,是稳产的重要基础。
过去水稻最怕有大风,一吹就倒伏减产。而现在随着矮秆水稻品种的推广,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
王安东介绍。目前,我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7%,其中水稻、玉米、油菜、棉花四大作物杂交种覆盖率保持100%。
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需要良法配套。专家强调,每个品种都有着种植技术规程、适宜的种植区域和气候条件,超出审定区域种植和异常天气,都可能导致减产乃至绝收。
这是因为种子选育时,会确定对某些病害抵抗力强,同时对某些次要病害抵抗力比较弱。
汪建来解释,天气异常时次要病害大发作,就会危及作物。但这并不代表种子有缺陷,关键要在销售环节明确告知农民,禁止虚假宣传或者模糊处理。同时,农技服务要跟上,在次要病害发作时,引导农民科学防范,趋利避害。
绿色增产
需要什么样的新品种?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突出抗性好、适应性强等要求
近日,我省出台控肥、控药行动计划,逐步降低农业生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
实施绿色增产,就需要选育一批相应的种子,满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需要。
汪建来强调。
业内人士表示,一直以来品种选育过于强调产量,轻稳产、抗性、成本节约等因素。比如某一品种的高产纪录,多是在优越条件下获得,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农民实际种植产量低很多。
当前需要转变种子选育思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
汪建来表示。
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对农药的依赖,必须提高品种的抗性。
比如我省小麦赤霉病是主要病害,一旦大发生,就需要大量施药,不但减产而且造成小麦品质下降。
汪建来说,现在有些品种抗赤霉病强,但产量低;有的高产却易感染赤霉病。为此就要将两者结合,培育出既高产稳产,又抗赤霉病的新品种。
适应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营趋势,还需要提高种子的适应性,突出易栽培,满足机械化生产需要。汪建来介绍,当前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反映最集中问题就是小麦晾晒。为此,我省正在选育
免晾晒
小麦品种,收获后水分含量低,可以直接销售或储藏。
采访中,业内人士强调,育好种必须改变我省
自有品种少,育种基础薄弱
的问题,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产学研一体,培育种业龙头,打造创新平台。特别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带项目、带资金进企业,联合攻关,利益共享。
专家强调,种子都存在各自的缺陷,特别是对次要病害抵抗力低,必须通过大量科学的区试才能确定该品种符不符合当地水土、气候,降低种植风险。了解到,由于投入不足,我省育种区试点较少,亟待加密点,优化布局,提升试验数据科学性。
对此,汪建来提出,可以借助目前健全的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让县乡农技站承担新品种的区试任务。
这样不但密度大大增加,而且采集数据更全面;同时可以降低商业因素的干扰,为种子审定和推广提供更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