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道士
道教是我国古代本土宗教,它是一种崇尚神明的宗教,同时也是能代表中国古代社会民生发展的宗教之一。道教在唐代发展完全,而其前身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道家最初指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老子将“道”作为万物本体,以“道”建立起神秘体系。
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他同时也信仰神仙学说。曾有方士于土中得宝献于汉武帝,说这是*帝当年得到的宝鼎,汉武帝听后,感叹不已:“嗟乎!诚得如*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说明已经把方士口中的*帝奉作神明。由此,*老学说在民间发展,道家由诸子百家时期的*治学说转化为宗教信仰。
魏晋时期,老庄玄学盛行,道教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虽然这个时期的道教并不如后面的唐宋发展成熟,但此时的道教继承秦汉时期的道教文化,得到统治者的拥护,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道教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的道教发展对当时的朝堂*治、社会民生、民间文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道教功法
朝堂*治需要,道教代替佛教“一家独大”
北魏,建国于公元年,至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于公元年统一了北方。在宗教*策方面,北魏采取儒、释、道并重的方式,通过融合不同文化巩固统治。而到了北魏太武帝即位,太武帝却推崇道教,并以此来抑制佛教发展。然而太武帝在位初期对道教并无太大推崇之心,此时的他还是遵循先辈的理念,实行尊佛。在太武帝从前期的尊佛到后期的崇道,道教的发展与*治的联系紧密程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从尊佛到崇道的转变
太武帝即位之初,对于道教并无推崇之意。据史料记载,北魏道士寇谦之初次向太武帝上献自己的著作来推崇道教思想时,太武帝的反应很平淡。“始光出,奉其书而献之,世祖乃令谦之止于张曜之所,供其食物。时朝野闻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魏书释老志》)
太武帝拓跋焘接受并推崇道教有两方面的推动。一方面是权臣崔浩推崇道教,崔浩的上疏让太武帝逐渐对道教产生兴趣。“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魏书释老志》)崔浩,太武帝的重要谋臣,太武帝时期的崔浩推崇道教,信奉道士寇谦之,在崔浩的上疏之下,太武帝亲道抑佛。另一方面,天师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革也对太武帝崇道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人推崇道教
寇谦之在将道书献给太武帝之后,根据书中内容对当时的道教做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大致内容都有:首先,改革针对清理门户,除去,修订戒律。这一措施的目的是防止有人利用天师道来犯上作乱,同时,改革在此基础之上强调了道士修儒教。其次,改革废除了天师道征收租米钱税的制度。最重要的一条是,改革针对制度做了舍取与变革,首先是废除天师道一直以来的世袭制度,这一条例更加提倡了选贤举能。
经过改革,天师道的本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天师道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礼制”为中心思想进行的,从原来违背封建礼制的原始道教变为道士的戒律准则。新天师道增加了儒家的很多思想内容,使得新天师道更符合封建礼制,也更符合当时的主流伦理纲常。经过了改革的天师道也更加符合当时作为统治者的太武帝的需要,改革也成为了太武帝推崇道教思想的一个推动力。
2、崇道的*治需要
道教作为一种普遍民众接受的宗教,它被统治者接纳并推广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巩固人民群众的*治需要。太武帝即位,对朝堂*治就有着远大抱负。“富于春秋,既而锐志武功,每以平定祸乱为先。”(《魏书释老志》)在太武帝出于*治需求,需要一种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之时,道教作为一种具有民众基础的宗教,并在改革之后规范了礼制,可以很好的补充统治者的需求,成为其巩固统治的工具。
道教作为一种具有民众基础的宗教
另一方面,恰逢太武帝抑佛灭佛,“先尽诛天下沙门,毁诸佛像。今后再敢言佛者,一律满门抄斩”(《魏书释老志》),太武帝从即位之初的推崇佛教到灭佛,统治者需要一种宗教来实现*治统治,最开始是佛教,当佛门腐化激怒了太武帝而使其灭佛之后,与之相反的天师道符合礼制的改革正好补充了这一时期的*治宗教需求。
在历史上很多时期,宗教融入民心的同时,就也是一种统治者不可或缺的管理社会的工具。正是因为如此,道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经过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改革之后,便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当时的国教,一家独大。
百姓生死观改变,丧葬文化骤变
魏晋时期民间对道教的信仰,继承了秦汉以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时期逐渐融入百姓生活,成为影响和反映魏晋时期社会民生的重要宗教。魏晋道教影响民生的重大影响之一体现在影响百姓的生死观念上。
后世信仰道教的人
1、道教对生死观认知的演化
魏晋时期的道教在信仰神明的同时,也认识到生死现象为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道教的主流观念承认生死轮回,道教认为,人从降生到死亡再进入轮回这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现象。“夫物生者,皆有终尽,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太平经冤流灾求奇方诀》)由此可见道教承认了生死为生命的规律,而在这个基础之上,道教对于生与死的观念也有所不同。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老子想尔注》)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最初奠定道家思想的老子的观念里,“人”和“生”是最为重要的,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道教的思想与后世信仰道教的人。也正是因为道教如此重视“生”,这也使得道教将肉体长生作为最高信仰。这种生死观念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时被完善着。
2、道教影响之下的民众生死观和丧葬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对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观念产生了一定怀疑,这也促使道教在发展中逐渐修正了这一观念,从以往的追求长生不死到超越生死。道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