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分类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少数人伴有血管性水肿,一般4小时内自行消退,最长24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但可一天发作多次。
荨麻疹持续一周以内或反复发作6周以内,称为急性荨麻疹;如果反复发作1个半月(6周)以上仍未痊愈,即为慢性荨麻疹。
大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过一次荨麻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主要累及成年人,高发年龄为20~40岁,患者常因剧烈瘙痒而搔抓不止,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及睡眠。
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原因多为一过性,如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食物(鱼虾类、蛋类、柠檬、芒果、酒、食品添加剂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类、各种疫苗等)、植入物(人工关节、心脏瓣膜、骨科用钢钉及节育器等)等。
内源性原因多为持续性,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劳累、精神紧张、自身免疫疾病,还可能与基因遗传等因素有关。
荨麻疹通常急性荨麻疹常可找到原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多难以明确。
肥大细胞是荨麻疹发病中关键的效应细胞,因皮肤下的肥大细胞稳定性变差或兴奋性增高,受到刺激后,直接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多种炎症因子,导致了荨麻疹的发生。粒细胞、B细胞和T细胞的参与使荨麻疹的炎症反应更加复杂。少数荨麻疹患者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并不清楚,甚至其发病可能不依赖肥大细胞。
荨麻疹的治疗,首选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常规治疗无效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其他药物对症药物。
慢性荨麻疹病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能被根治,因为很难找到明确的病因或诱因,也就缺乏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不过好消息是,25%左右的患者在1年之内自愈,48%的患者在2年内自愈,57%的患者在3年内自愈,高达86%的患者在5年内痊愈,只有14%的患者会超过5年病程。
荨麻疹与营养素
荨麻疹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其他辅助方法吗?或者说荨麻疹与缺乏某种营养素有关吗?
目前较多地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由人体免疫细胞失衡,致使机体处于高敏状态,以及外源性的变应原诱导人体发生变态反应。这里不得不提到“Th1/Th2细胞失衡理论”。
Th1/Th2细胞失衡根据T淋巴细胞膜表面蛋白质标志分子,T细胞主要分为CD8+细胞毒性T细胞和CD4+辅助T细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CD4+调节性T细胞,它起到免疫调节的负反馈作用,可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有研究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真皮层中辅助性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约2:1,比例失衡。
辅助性T细胞又被分成Th1细胞与Th2细胞。Th1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Th2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两者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人体的免疫功能。当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则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亢进,使机体处于高敏状态,进一步使各种炎性细胞和活性因子成分异常增多,导致血管扩大,管壁通透性加强,使皮肤构造遭到侵害,进而并发。
维生素D能够调节慢性荨麻疹患者Th1/Th2细胞功能失衡,增强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活性。我国慢性荨麻疹研究指南中已将维生素D缺乏列入该病的病因中。虽然缺乏足够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3补充疗法作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但是很多观察性研究表明,充分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的疾病严重程度。
肠道菌群与过敏性疾病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益生菌在过敏性疾病中的治疗/预防作用主要有三方面的机制:调节Th1/Th2细胞的平衡;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抑制特异性IgE的产生。膳食纤维是肠道内益生菌最好的粮食。
钙能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维生素C也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还能使葡萄糖酸钙的作用增强,避免肥大细胞对白三烯及组织胺的释放。临床上使用盐酸西替利嗪+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的注射液来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口服钙剂和维生素C可能效果不佳。
动物实验显示,花青素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有资料表明,多种皮肤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氧化应激损伤有关,维生素C、花青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白三烯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亚油酸(常用食用油的主要成分)的代谢产物就是白三烯,α-亚麻酸能减少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炎症反应,富含α-亚麻酸的植物油主要有紫苏油、亚麻籽油。
还有研究发现,低维生素B12、低铁和自发性慢性荨麻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总之,目前的研究确实发现荨麻疹与某些营养素缺乏存在关联,但不代表吃了某些补充剂就能起到很好作用,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本文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感谢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