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病因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刘爱民教授皮肤病辨治典型案例分享33
TUhjnbcbe - 2021/4/23 0:59:00
整理:陈新一指导:刘爱民

一般情况:患者女,45岁,年9月初诊。

主诉:全身散在暗红斑、丘疹、苔藓化伴剧痒10余年。

治疗前照片

现病史:

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泛发红斑、丘疹伴抓痕,瘙痒剧烈,求诊于多处,未见明显好转,病情逐渐加重,皮损肥厚,苔藓样变,瘙痒严重,夜不能寐,现求诊于我处。刻诊见:全身泛发淡褐色米粒至绿豆大小密集丘疹,局部皮损肥厚,呈苔藓样变,尤以腰腹部皮损较重,剧痒,较多抓痕。面色黧黑,形瘦,畏寒肢冷,纳食欠佳,大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腻,脉沉细。诊断:西医诊断:泛发性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证型:阳虚外寒,脾虚湿蕴,肌肤瘀滞

治法:温阳散寒,健脾祛湿,化瘀散结

初诊方药:

二诊:

守上方服用三周,皮损部分消退,瘙痒减轻,夜间可入睡。上方加减连续治疗十月余,皮损全部消退,瘙痒止,肌肤色泽较前白皙。随访至今已十年,未复发。治疗后照片按语:

慢性湿疹以皮损肥厚、苔藓化和色素沉着为特征,病程长,病因病机复杂,治疗较急性和亚急性湿疹棘手。本例患者皮损呈暗褐色,为密集丘疹,暗红斑和苔藓样变,皮肤干燥,瘙痒剧烈,符合慢性湿疹的表现,按照常规辨证,属于”血虚风燥证”,养血润燥为法,方药以当归饮子加减。刘爱民教授认为,这种辨证思维属于“就事论事”,只治表象,不探究证候形成的机制和原因。也是目前业界存在的一般问题,影响着辨证的精度和疗效的提高。

众所周知,皮损是复杂的病因病机作用下人体机能病变的皮肤表现,本例患者除了皮损以外,还具有畏寒肢冷,面色黧黑,形体瘦弱,纳差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腻,脉沉细等脾肾阳虚,水湿内蕴等症,四诊合参,其皮损的形成就不是简单养血润燥所能解决的了。刘老师认为,该患者脾肾阳虚是本,皮损所表现出来的所谓“血虚风燥”是标,脾肾阳虚则水湿不化,加之外界风寒束肺,肺的“敷布”和“通调水道”功能受损,更加重了水湿的蕴积,水湿久居肌肤,加之阳气虚弱,经脉运行不畅,湿瘀互阻,导致肌肤瘀滞,津液不得润泽,最终表现为皮肤肥厚、苔藓化的风燥证。如果我们不研究分析其风燥的成因,直接给予“养血润肤”方药,必致瘀滞更甚,病情加重。

根据皮损以腰腹部为重,腰部属肾,亦足太阳经所辖,而腹部则属脾,为足太阴所主。此即脏腑通过经络的体表分部。《伤寒论》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细辛附子汤主之”,该方是治疗少阴表证的主方。本例患者,除了肾阳虚外,还有脾阳虚衰。《伤寒论》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故处方选麻*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加减。方中附子、细辛、干姜、炒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脾肾,化水湿,麻*开表宣肺,恢复肺的宣发敷布功能,如此则水湿无源。《医学衷中参西录》:“麻*于全身之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其主治之大纲”,《神农本草经》论述麻*有破症瘕积聚之用。麻*用于此处一散在表之风寒,二通肌表之瘀滞,三发散在表之水湿。再以当归养血活血,蜈蚣、乌梢蛇通络散结,白鲜皮清热除湿止痒。全方标本兼治,思路清晰,用药贴切,十年顽疾,十月治愈,而且至今已十年未复发,堪称疗效稳固。

陈新一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级皮肤科硕士研究生

联系方式: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爱民教授皮肤病辨治典型案例分享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