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龙教授善治内科杂病,治疗皮肤病,多从“肺主皮毛”的中医理论出发,认为某些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与肺的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床上应用中药酒治疗皮肤病,临证中疗效显著。
张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数十载,勤研经典,博采众方,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尤为擅长。张教授认为:“皮肤病虽形于外,而多源于内。”故治疗皮肤病不应只拘泥外治,更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今仅就教授治疗皮肤病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从肺论治
从肺论治,治在形《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肺之合皮毛,其荣毛也。”《灵枢·经脉》篇曰:“手太阴肺经,气绝则皮毛焦。”明确指出了肺与皮毛相辅相承的密切关系。
在生理功能上,肺主宣发如雾露之溉,濡润皮毛四肢百骸。
在病理上,肺与皮毛相互反馈、相互影响。如果肌表不固,则外邪易从皮毛侵入人体,影响及肺,使肺宣降失常;反之,当肺失宣降,则不能输精于皮毛,肌表失于濡润,魄用失常,痛痒为病。
正如张景岳在《类经》解释为“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教授认为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一则司汗孔之开合,二则宣发精微,濡润皮毛,其致皮肤为病,不外虚实两端,实则如外邪入侵,肺卫肌表首受其害,邪气郁蒸于肌肤而成斑、疹等皮损;或邪*郁滞肌表肺卫,闭郁不宣,腠理闭阻不通,经气不畅而气血壅滞,邪郁生热,热微则痒,热甚则痛。虚则如脏腑虚弱,气血津液乏源,肺无以宣发,皮肤失润槁萎痒痛。
张教授认为肺的生理功能不外乎宣发和肃降,病理变化不过气机紊乱和水液代谢失调,提出治肺之关键在于治气与水。诸药配伍,以达宣降气机,运化水液之举,为本方之妙用耳,故将其立为调理肺脏基础方,每每用于治皮肤病之中,以宣肺布津而达荣养肌肤之效。
从心论治
从心论治,治在功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若心气充足,则血脉通畅,是心功能正常的体现。
导致瘙痒的原因有虚实两大类,即风、湿、热、虫实邪引起的气血不和与血虚所致的肌肤失养。痒作为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与痛一样其产生主要受心神的影响。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痒”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痒,疡也。”疮痒,即疮疡,包括痈疽、疔、疖、丹*等皮肤疾患。
心藏神,主神明,痛痒是疮疡的主要症状,又为神志症状,故其产生是因为心的功能发生障碍所致。因此痛痒的发生机理均可以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来阐释。
教授推崇《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的论点,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密切相关,皮肤病之痛痒异常感觉之象,是由心来主导反映的,故从心论治。
以形治形
以形治形,治在皮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外因二类。外因主要是风、湿、热、虫、*等。
金元四大家刘河间云:“六气皆从火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的疾病在初期阶段并不具有火热征象,待至中后期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转归,进而呈现一派火热之象,可见红肿、热、痒、痛等局部症状。
内因主要是指脏腑功能失调,火热邪*内生,通过经络由里出表而反映在皮肉,同样表现一系列的火热症状。无论外因,还是内因,无论是表邪入里,还是里热外达,其基本病机就是局部气血壅聚不散、经络阻塞不畅。而气血瘀滞必致卫气蕴积,阳郁化热。
“天下之事皆有道,而医为之道,道法自然”,教授认为皮肤之形,在于皮和毛,本着以形治形的原则,在治疗皮肤病当中,每善用皮、草之物,如丹皮、地骨皮、白鲜皮、冬瓜皮、茯苓皮、茜草、紫草、旱莲草、生甘草、白蒺藜之品,以皮达皮,以草疗皮之义。
其中经常白酒做药引,丹皮入血分而泻伏火;地骨皮甘淡性寒,凉血除蒸;白鲜皮祛风解*止痒,清热燥湿;冬瓜皮、茯苓皮利水、消肿;茜草、紫草凉血、散血;旱莲草敛阴滋养;生甘草解*和中。诸药合用,以达清热、凉血、润燥、消肿、疏风止痒之功。
荨麻疹康复交流群扫码进群王老师(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