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一点个人对中西医的不成熟看法
我对中西医的基本态度是:既不排斥西医,但又重视中医。我们家人生病是中西医都看,认为其各有优缺点。从趋势看,早些年更偏信西医,这些年越来越崇尚中医,因为与中西医医生打交道太多了的缘故。我邻居家的孩子,八九岁的时候经常感冒引起扁桃体发炎导致高烧不退,差不多两医院,医院,还有两次在观察室住了几天才好的,搞得家长非常紧张。医生建议给孩子做扁桃体摘除手术,家长很为难:不做手术,孩子老频繁发烧不是个办法;做手术,总觉得把扁桃体割了,也不太好。后来,我给他推荐了一个中医,从调解脾虚入手,给孩子开了7天的药,从此再也不容易感冒发烧了。现在都上高中了,虽然有时也会感冒,但发烧很少了,一般也不是班里最先感冒的那一个。包括我家人在内,遇到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家里有人得了荨麻疹,在西医那里治了很长时间,给开了外用的药,总是反反复复不见好,反有加重之势。这个病特别痒,很难受。后来有人介绍一个中医,就去求诊,这个中医认为是脾胃气虚还是肝郁脾虚,我有点记不清了,反正后来是很快就好了。这个病有的人治疗很多年都不见好。不光是中医方,很多偏方,都极其有效。我亲眼见过的就有两个真实发生的事例,今天就只说其中一个:家里有人有段时间因为熬夜太猛,有一天去理发才发现得了斑秃,四五块地方没头发,紧张得不得了,上网一查,就更害怕了,因为这个病,如果控制不住,很多会最后头发连眉毛都有掉光的。和一般人的看病习惯一样,先去看了西医,西医给开了外用的药每天涂抹,过了两三个月之后,原来掉的地方继续光秃秃的,而且面积还在扩大,用手一揪患处周围的头发,很容易掉,说明周边的头发也出问题了,更紧张坏了。我父亲因为经常听收音机的中医节目,上面征集民间的一些偏方,有些他就一边听一边记了下来。碰巧,他记过一个治疗斑秃的偏方,是用淘米的水加上姜片,煮水洗头。大约洗了十天左右,就感觉原来患处不再是那么光滑了,开始有扎手的感觉了,找人帮看,很多头发开始冒出来了。两个月后,恢复正常。虽然我越来越认同中医,自己也开始看一些中医的书;但我依然觉得在中西医问题上,不能走任何一个极端。肯定一个又彻底否定另一个,都是偏颇之言。我见过的最好的中医,又比较了解西医,他能够通过把脉知道你身体各处有没有问题,包括你二十年前肺是不是出过问题,都能看出来,就跟给你做了一个全身体检一样,以至于有的人因为讳疾忌医不敢让他瞧病。他能看出一些西医仪器还发现不了的病,比如我家老人经常感觉走路憋气,在西医那里检查不出问题,肺和心脏都排斥有问题,后来只好认为是情绪问题。找这个医生看,就发现还是心脏有问题。这个中医医生看病,有时候也会建议去做一些西医的检查,他是一个好中医,并不是全然排斥西医。我家人遇到的最好的西医,又会给病人诊脉。家一老人的冠心病在他那里看了很多年,维持的非常好,找他看的病人特别多。老人因为长期服用降压药,尤其是年龄大了,血压越发难以稳定,所以有时候就要多吃降血压,搞得肾功能好像出了问题,尿蛋白和尿酸都比较高,腿脚肿得很厉害,一按就是一个坑。找西医开了药吃了很长时间,指标也没降下来。后来就找前面说的那个中医吃中药,吃了大约半个月吧,腿不肿了,血压也稳定在了左右。现在虽然也有一些中医对西医多有批评和否定,但好像西医否定中医的比例更多,而且不少是彻底否定。我觉得真不该这样。中医当然不是万能的,但治疗一些病真的有奇效,但可惜好的中医实在难找,滥竽充数者太多。能不能遇到好中医有时就看个人缘分,有中医说现在医术合格中医的比例大约5%都不到。当然,西医里的靠谱大夫,比例可能会高一点,但应该也不会太高。当然,我对那种打着中西医结合的名义,搞中医西医化,连诊脉都不会,直接上仪器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开中药,是很鄙视的。这种中医西医化,连一个神经衰弱都治得不得其法。西医被很多人搞得和科学同义,也同时作为否定中医的理由。其实,西医的局限性还真是挺多的(并不是说中医就没局限性)。有些病西医办法不多,治标不治本不说,药里还多有激素,效果不好又副作用大,比如皮肤一些病,很多西医就是典型的哪有问题医哪。但很多时候,并不能解决病根,过段时间又会复发。中医就会认为虽然表征在外,但问题出在内。类似荨麻疹这样的病,中医确实比西医办法多。中医更大的优势是治未病。《*帝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一说,后来好像是孙思邈吧,又把这句话发展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最好的方式。这方面,西医局限性也比较大,首先西医已经是高度产业化,如果重点是治未病了,西医产业要萎缩多少。医院里不受领导重视,不是因为看的人少,中医科看的病人数量一般都排在前几名,而是创收和盈利能力太差。西医依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但一般西医发现问题,很多已经不只是功能性问题,而是出现器质性问题了,已经不是萌芽状态了。中西医还有一个差异,就是西医对同类病的治疗高度标准化,医院的科室,都会有一个这方面的治疗规范。但对于中医,这是不太可以的,虽然《伤寒乱》也是把一些治疗经方跟一些病候联系在一起,但还是要求辩证。不同人症状有相同之处,但不等于是同一个病位、同一种病因。中医把致病因素归纳为“七情六邪”,七情是指喜,怒、思、忧、悲,恐、惊,是指人的心理和情绪因素。其中有五个又和五脏有关,“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绪会影响不同的内脏(中医的内脏和西医不同,是指一个功能性系统),其中最被人常提起的是怒伤肝。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热。有人因为体内有热,有的是因为有寒,有人因为有湿气,或者还有几种邪气都有的,所以又有必须因人而异,甚至还要因时因地而异。同样是非典,广州的非典和北京的非典就病因不太一样,非典在广州,被认为是温病,当时的邓铁涛老中医就认为是“春温伏湿”所致,在广州对于非典治疗行之有效的方子,到北京就可能水土不服了,因为北京的非典病人,好像是寒湿居多,这就体现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开的方子也不一样。所以西医一直用中医不能做双盲试验来否定中医的有效性,这是不了解中医的表现。看上去得了同一种病的病人,开的药都不一样怎么进行双盲实验呢?有人说中医是实践医学,西医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这句话也是有偏颇之处的。西医对很多病也没有研究透彻病因,包括一些常见病如高血压,很多时候也是依据经验治疗,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四、对央视网上纲上线的做法以及后果要警惕
回到喝粥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就和中西医的争论一样,是争论不出一个结果的。只能是信西医的就按照西医的建议来,信中医的就继续愉快地喝粥。但对于央视网,把喝粥说的那么不堪,和“民族贫穷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实在牵强附会,无法苟同。这篇文章先把问题激化为“张医生被网友骂,是触碰到了传统养生学的逆鳞”,又站在西医的角度下定论:“张医生的这个坚持,是对科学的坚持”。一边说“早餐吃什么好,是一个科学问题,不能随意*治化”,一边又把喝粥的“传统”贬低为“背后是民族的千年饥饿记忆”,不喝粥上升为“朴素的爱国主义”。央视网作为国家级媒体,这种上纲上线的做法,挥舞着*治大帽子;又如此双标,只许自己放火,不许别人点灯,实在过分。央视网文章对于米饭的说法,涉及中国的主粮问题,关系又特别重大。央视网出来介入这场争论,背后体现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媒体话语权站队问题。中医在中国长期得不到中国媒体的支持。要不是非典以及这次新冠,中医都有出色发挥,弥补了西医的缺陷不足,中医在舆论上翻身还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以前偏向于西医的医学账号“三甲传真”,就说过中医之前没有打赢过一次舆论战争。因为主流媒体是站西医的,西医被资本形成一个太大的利益共同体,主流媒体的背后也是资本。中国有一些科普账号,时不时地就要找一些个例以偏概全污名化中医,他们不是说中医也有局限性,而是要全盘否定中医。我认为中国搞科普的群体中,有一些大有可疑,打着科普的名义,把自己当作科学的化身,却实际是跟着西方的宣传口径走。这种人迷惑性最强,危害性也最大。那个被成为“人民的希望”的神药瑞德西韦,一段时间在中国被吹的神乎其神。等西方问题严重了,我医院也不用这个药。可见中国的媒体有多么迷信西医。至于这种迷信是因为认识问题还是利益问题,就有的说了。让我更为遗憾的是,一些西医对这个神药,一开始也是很迷信的,打破常规进行临床试验。后来结果不了了之,还不如中医药管用。中医药的作用是否定不了了,但一些媒体似乎并不甘心。中医药在抗击非典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非典过去之后,很快被媒体遗忘了,西医封神,中医继续被媒体妖魔化。这次中医药又发挥了很重要作用,自上而下重视程度也大有提高,舆论环境也改善了不少。但随着基本胜利之后,有些媒体又开始对中西医采取不同的宣传待遇,几个西医医生上镜率很高,时不时地就上热搜,而那些功勋卓著的中医,有谁享受这个待遇?想起3月3日,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不无遗憾说的那句话:“最后,我想提醒的是,疫情过后也别遗忘了中医药,还是要继续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近日中国-世卫组织的疫情考察专家组中没有中医药专家,疫情报告中,中医药几乎没有涉及,这令人十分遗憾”。张院士言犹在耳,一些主流媒体又故伎重演了。媒体善于选择性遗忘,我们不能。对于一些精神美国人特征十分明显的市场化媒体,我们更要对他们炒作西医的目的,多一份警惕。写了半天,也累了,限于篇幅,很多话也不能展开了,就先说这么多吧,仅供诸君参考。(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明人明察”)
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
.